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my4fast.com/cache/09/8387b/bbf9e.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15
带着课本逛博物馆:让“知识点”变“知识面”



  • 榴莲视频APP下载观看官网,榴莲视频APP污,榴莲视频下载APP,榴莲WWW视频在线下载

    马鞍山

    带着课本逛博物馆:让“知识点”变“知识面”

    时间:2025-09-15 16:58:30  作者:小张113   来源:马鞍山  查看:  评论:0
    内容摘要:中国日报9月15日电(记者 李梦涵)金色九月,欢乐科学。20

    中国文化报记者 刘海红 文/图

    时下,带着课本逛博物馆成为学生观众群体打卡博物馆的热门方式。在这一兼具知识性与体验感的主动探索过程中,学生们驻足展柜前,课本里的知识点与实物面貌得到相互印证,不仅巩固了知识,更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和实证精神。

    打卡课本上的文物

    在社交平台上,“课本文物和博物馆位置对照表”等相关帖子下,“先预习课本、再实地观察、后整理笔记”是跟着课本打卡博物馆的网友总结的打卡攻略。

    “预习七年级《中国历史》时看到了贾湖骨笛,课本上说它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可吹奏乐器,今天终于见到真身了。”在河南博物院常设展览“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1号展厅的贾湖骨笛展柜前,刚升入七年级的郑州学生王梓轩把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摊开,在展柜前仔细对比插图和实物,随后用手机拍下课本和文物的合影。“原来它这么短。”王梓轩伸手比量着骨笛的长度说,“我还以为它跟现在的笛子一般长呢。”

    学生在殷墟博物馆打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背景墙

    河南博物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件被称为“中华第一笛”的骨笛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M282号墓,为新石器时代中期器物,距今8000年至8500年,管身钻有7个音孔及调音孔,可演奏七声音阶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中国音乐与文明起源史,并影响了世界音乐文明的认知体系,具有重要的音乐史、考古史价值。作为教科书中的实物案例,骨笛直观展现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文化创造力,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文明演进过程。

    “8000多年前的古人太有智慧了。听说这件骨笛是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馆之宝之一,榴莲视频APP下载观看官网给孩子租的讲解器里面有它的详细解说,听了以后进一步加深了理解。”王梓轩的爸爸说,他已经跟孩子约定好,要利用节假日一起到博物馆逐一打卡课本上的文物,在行走中学习历史知识。

    在博物馆求知解惑

    文物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走进博物馆,他们带着课本里的疑问寻找答案,在参观过程中主动观察、提问、思考。

    刚开学一周,爱好历史的上海七年级学生吴东阳已经将《中国历史》课本预习到第五课了。“在朋友圈看到上海博物馆的‘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展出了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这件文物在历史课本第三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出现过,周末特意来一睹真容。”吴东阳在展柜前仔细记录文物的特征,并将对应的知识点写在一旁,“我在制作‘文物自述画报’,网上查到它是从辽宁‘出差’来上海的,机会很难得,要重点记录。”

    学生参观北京鲁迅博物馆

    红山文化时期形成了以玉龙为代表的玉礼器系统,标志着社会进入精神信仰体系化和结构复杂化阶段。中学历史教材将玉猪龙纳入其中,以玉礼器蕴含的祭祀礼仪、手工艺发展、生产劳动、社会分工等考古信息向学生表明,人类在6500年前至5000年前已逐渐进入文明社会。“课本中提到了红山文化,但没有全面讲解,今天我在‘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展厅,通过来自故宫博物院的C形玉龙、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玉猪龙和各地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像等,以点带面了解了红山文化各个时期的特点,刷新了我对早期社会分化的认知。”吴东阳说。

    “墙上这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家知道来自哪里吗?”“来自《礼记·大学》,我记得六年级《语文》下册中有这句话。”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讲解员向观众提问,七年级学生张诺诺抢答。“对,但它最早是商汤刻在澡盆上的铭文。商汤把一些重要的警示语刻在日常所用之物上,以便时时警诫自己。这句话是他在鼓励自己不断革新。”讲解员说,暑假期间,不少学生进馆体验“甲骨文奇遇记”数字沉浸展,探索甲骨文的演变过程,积极参与猜甲骨文,“破译一个字,能获得10万元奖金。馆里展示了很多未破译的甲骨文,期待学生们将来为榴莲视频APP下载观看官网揭晓答案。”讲解员说。

    为青少年成长提供精神养分

    带着课本逛博物馆深化了学习成果,课本里的简单介绍在博物馆里变成了场景化的叙事,让知识具有了可触摸、可聆听、可感受的立体形象。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中有一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介绍了七七事变的全过程及由此开始的全民族抗战历史。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尤其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为了让孩子沉浸式学习这段历史,我趁暑假带他来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暑假期间,来自天津的胡女士带着即将步入八年级的儿子张丰益重点参观了北京的抗战相关主题场馆。宛平城墙上的累累弹痕让那段山河破碎的历史深深地印刻在他们心里。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榴莲视频APP下载观看官网的出路!’通过《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中的文字和泛黄的纸张,我感受到了直冲脑门的热血,深刻理解了当时形势的迫切和全民族抗战的精神内核。”张丰益说,“只有看到这些实物,才能真正感受到这段历史的沉重。”

    上海博物馆“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展出的玉猪龙

    “伟大的鲁迅,您好!我上三年级了,开学四年级了。(我学过的)阅读理解里有一篇文章就是您写的,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非常感兴趣。”在北京鲁迅博物馆的观众留言本上,来自河北的学生陈琳湲这样写道。

    鲁迅是中小学课本中的老熟人,他的文字串联起近代中国的社会图景,礼教的束缚、知识分子的觉醒与挣扎,这些内容与课本中近代化探索、新文化运动等内容相互呼应,是解读当时社会背景的活教材。学生通过鲁迅的文字,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国为何需要思想变革、文化革新,更能在“读懂鲁迅”的过程中,感受先辈为救亡图存所做的精神探索。

    1924年至1926年,鲁迅居住在北平阜成门内大街西三条21号,在此写下了包括《朝花夕拾》中大部分文章在内的200余篇文章。如今,在不同年级的课本中,这些作品跨越百年,持续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精神养分。走进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鲁迅生平陈列”展厅,鲁迅的作品手稿、读书笔记和不同时期读过的书籍等文物,配合“幻灯·看客”等光影项目,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反思人性、传承精神。

    {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