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大壮实验室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要说近现代史上那些响当当的狠角色,王近山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他不是纸上谈兵的军事家,更不是只会在台上喊口号的官僚,而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硬骨头。
王近山出身不算好,1909年生在河南新县,那地方山多地少,特别的穷。
按理说,像他这样的农村孩子,一辈子也就是种地、放牛,碰上乱世可能早早死在饥荒或者战乱里。
但偏偏他有股倔劲,从小天不怕地不怕,村里人都说他是个牛犊子,谁敢欺负他,他就敢抡棍子打回去。
别人家孩子都怯生生的,他就不一样,眼神里带股狠劲,二十年代末,天下大乱,军阀混战,老百姓过很惨。
红军队伍打到河南一带的时候,王近山年纪还小,没读过几天书,但他心里亮堂,看得出这支队伍和其他乱兵不一样。
他心里一盘算,跟着红军走,兴许能有活路,也许还能闯出一番天地。
于是二话不说就参了军,那时候他不过十几岁,还是个毛头小子,但很快就被人盯上了,因为他上战场不要命。
别人打仗心里打鼓,他偏偏往前冲,子弹呼啸,他不低头,反而喊着号子往前扎。
红军里最不缺的就是有血性的年轻人,但像他这么拼命的,还是少数。
没多久,他就被提拔成了小队长,战火之中,靠的是胆子和狠劲,他样样不缺。
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是抗日战争,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王近山跟着八路军,分到刘伯承、邓小平带师。
129师后来出了多少名将,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可就在那样一支精锐部队里,王近山也能混出个“王疯子”的名号。
打仗的时候,他简直不要命,别人犹犹豫豫,他一声吼就冲上去了,子弹从耳边飞过去,他连头都不回,硬是把敌人杀得心惊胆寒。
有人说他疯,说他是战场上的莽夫,可事实不是,他虽然文化不高,但脑子灵光。
打仗的时候,战术变得快,敌人从左绕,他偏偏从右抄,敌人以为他不敢夜袭,他半夜就摸过去。
一次次硬仗下来,他不仅是敢死,更是会打,他的疯,其实是胆大心细。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又起,他又一次成为前线的悍将。从东北到华北,从中原到淮海,他打过无数硬仗。
特别是淮海战役,他带兵猛冲,把国民党部队冲得节节败退,刘伯承对他评价极高。
说他不光敢打敢拼,还懂得灵活机动,王近山从一个河南小子,成了响当当的猛将。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王近山回到国内,他先被任命为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后又被毛主席亲自指定担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但英雄也有末路之时,8年后的一场家庭风波,把王近山推到了人生的低谷。
王近山的第一任妻子韩岫岩,长得很漂亮,两人感情一直很好,相互陪伴,相互理解。
1953年冬天,韩岫岩顺利诞下一个女婴,十分可爱,王近山满心欢喜,但是过了一会,他的神色就变得凝重起来。
犹豫了很久告诉妻子说:这孩子,我已经答应送给老朱了。
在朝鲜战场上,有一个细节常常被人忽略,朱铁民,可真是个顶天立地的硬汉。
战火连天,他几次三番不顾性命,把王近山护在身边,拼命挡子弹、挡炮火。
王近山看在眼里,心里非常感动啊,说白了,这是一种生死兄弟的情义。
朱铁民自己却有个说不出的苦,妻子得了肾病,身体每况愈下,最遗憾的是没办法生孩子。
王近山得知这事以后,当场就表态:“等我回国,自己再生的第一个孩子,就送给你们!”这话掷地有声,一诺千金,像军令一样。
可这话传到韩岫岩耳朵里,场面瞬间变了味,原本喜滋滋的脸色,刹那间全没了,然后就是雷霆大作。
她坚决不同意,王近山咬着牙,低头不语,没有解释,更没有反驳,从那以后,他嘴上再也没提过送孩子的事。
仿佛这件事被时间掩盖了,可王近山是啥人?这人打了一辈子仗,最看重的就是承诺。
答应过的事情,就算不提,也不会忘,时间一晃,女儿王援援两岁,上了幼儿园。
王近山终于下了狠心,把孩子交到朱铁民手里,那一刻,他只说了一句话:“孩子给你了,她可以跟你姓朱,我每个月再贴块钱,当生活费。”
就这样,王援援成了朱元,多了一个爸爸,可对韩岫岩来说,这事儿就是心口上的一根刺。
那种刺痛,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消的,心结解不开,怨气越积越多,两人之间的矛盾,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真正把矛盾点燃的,是韩岫岩的妹妹韩秀荣,小姑娘大学刚毕业,对这位年轻又威风的将军充满崇拜。
很巧,王近山又是个舞迷,最爱跳舞,于是周末一到,两人就常常在一起,成了固定搭档。
韩秀荣
韩岫岩看在眼里,心里当然不开心,怀疑、怒气、委屈,她忍不了,直接一纸状书告到组织那里。
这事一旦闹到上面,那就是原则问题,可她没料到,这一下子,不但没挽回感情,反而把王近山伤得千疮百孔。
王近山一辈子最看重自尊,战场上连死都不怕,他怎么可能容忍自己颜面被这样践踏。
于是,他干脆利落,把一纸离婚申请递了上去,韩岫岩原本想以此挽回婚姻,没想到换来的却是一纸离婚书。
1964年,两人正式离婚,王近山党籍没了,副司令的职务没了,中将军衔没了,连家都散了。
可以说,他从云端一脚摔到谷底,韩岫岩也没想到自己的一纸诉状,会换来这样的结果。
她悔恨交加,可一切都回不去了,孩子们自然心疼妈妈,几乎全站在她那边。
在这最落魄的时候,黄慎荣出现了,她曾做过王近山父亲的勤务员,眼看王近山陷入困境,她心里不忍。
家里人拼命劝阻,她却铁了心,非要跟着王近山走,她给自己找了个理由,以保姆的身份保姆,照顾他的生活。
农场的条件艰苦到难以想象,那是黄土堆砌的房子,四处透风,公厕就是竹篾子搭的露天粪坑。
王近山伤腿严重,根本没法下蹲,黄慎荣看在眼里,心里发酸,干脆自己动手,搞来一把木椅,在中间挖个洞,这才解决了难题。
每天一大早,天蒙蒙亮,她就小心翼翼搀着王近山,往园艺场去上班。
晚上回到家,忙得像陀螺一样:做饭、洗衣、收拾屋子,还要给王近山擦身子,贴止痛膏。
农场缺医少药,她不止一次陪他跑到河南、北京去看病,可那时候,他早已不是当年的“王疯子将军”。
求医路上处处碰壁,受尽冷眼,最后,还是靠老部下蔡捷出面,这才勉强解决。
就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两人慢慢生出感情,1964月,他们正式结为夫妻,患难之中有真情,婚后又先后迎来了两个孩子。
之后,王近山重新回到部队,担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他把全部精力又扑到工作上,家里的大小事都交给黄慎荣。
没多久,他的七个孩子也逐渐被接到南京,再加上和黄慎荣的两个孩子,一家子热热闹闹,笑声不断。
让人动容的是,孩子们都打心眼里尊重黄慎荣,因为他们知道,是这个女人,在父亲最困难的时候,不离不弃。
更难得的是,黄慎荣心胸宽广,对王近山和韩岫岩所生的八个孩子,一视同仁,视如己出。
孩子们之间,也没有隔阂,相处得亲密无间,可以说,是她重新拼凑起了这个本该支离破碎的家。
黄慎容没有韩岫岩那样的光环,但她有耐心,有温柔,每次王近山喝醉,她都会默默照顾,把他扶回床,把水放在床头,从不埋怨。
她不和他硬碰硬,而是用包容化解他的暴躁,久而久之,王近山明白,这个女人才是他真正的依靠。
没有黄慎荣,他的晚年可能会更孤苦,她像炉火,不炽烈,却温暖持久。
王近山的一生,是不断和命运较劲的一生,少年时,他和贫穷较劲,不愿一辈子种地。
中年时,他和战场较劲,用命换胜利;晚年时,他和现实较劲,和自己较劲,和孤独较劲。
有人说他疯,可其实他只是活得极致,极致地勇敢,极致地坦率,极致地耿直,也极致地倔强。
极致的人,注定难圆滑,难安稳,他们会受伤,会孤独,但他们也会在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
今天再提起王近山,人们说他是“王疯子”,是将军,是英雄,但英雄不是神,英雄也是人。
正因为他是人,他才显得那么真实,那么有温度,他有过辉煌,也有过落寞。
他爱过、恨过、醉过、哭过,正是这些,让他的故事更值得被记住,疯子也罢,英雄也罢,他的一生,注定是一段无法复制的传奇。
参考资料
人民网:王近山:开国中将的爱恨情仇 2015-07-01
人民网:一代战将王近山 2013-01-22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