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这么差,怎么“混”到现在的?

自然界中,“伪装者”的故事时刻都在上演:一只无害的小食蚜蝇,把自己伪装成很厉害的大黄蜂,吓跑天敌——这就是“贝氏拟态”(指一种无毒无害的物种通过模仿有毒有害物种的外形,从而吓退捕食者的生存策略),自然界最精巧的生存策略之一。
但令人困惑的是,许多拟态者并不“完美”,它们与模型的相似度参差不齐。这就奇怪了!为何进化过程未淘汰这些“劣质模仿者”?
食蚜蝇(左图)和它的拟态对象黄蜂(右图)(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Part.1
不完美拟态的进化悖论
传统理论认为,拟态者模仿得越精确,被误认为是有毒(或有武器)的被模仿对象的概率就越高。但科学家们调查发现,在现实中食蚜蝇模仿黄蜂的水平从“以假乱真”到“漏洞百出”都有。这就矛盾了:既然高精度拟态更具生存优势,为何低精度拟态却也未被自然选择淘汰?
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三个主要猜想:
1.多模型假说——拟态者通过“中间形态”同时模仿多种模型获得更广保护;
2.特征遮蔽效应——某些关键特征(如颜色)主导捕食者判断,降低其他特征(如形状)的选择压力;
3.捕食者视角假说——不同捕食者对同一拟态的识别能力存在差异。
要验证这些猜想,关键的限制在于以往的研究只能测试现存物种,无法评估“自然界不存在的表型”(比如70%像蝇+30%像蜂)的生存优势。
面对这一关键难题,英国诺丁汉大学的Taylor研究团队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们决定直接利用高精度3D打印技术,打印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过渡物种”,研究成果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
用于生成人工拟态刺激物的方法概览示意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研究人员首先对标本进行数字化处理,对黄蜂(模型)和食蚜蝇(拟态者)进行360度高清扫描,获取精确数据;然后进行虚拟杂交,在形状、颜色、图案、大小四维度上生成渐变中间体(如75%蝇+25%蜂);再用工业级3D打印机制作高精度(0.2毫米)全彩“虚拟昆虫”模型,就可以准备开始验证实验了。
实验一:验证大山雀能够识别极细微的差异
研究团队先对大山雀进行训练,让鸟儿学习打开带有“蝇模型”的盖子获取面包虫,而“蜂模型”无奖励。然后引入精度渐变的拟态模型(如25%-75%蜂特征的食蚜蝇)进行测试。
实验一结果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据参考文献[1]制作)
结果发现,大山雀具备区分极细微差异的能力,否定了“不完美拟态已足够骗过捕食者”的传统观点。大山雀能识别0.2毫米体长差异(黄蜂12毫米,食蚜蝇14毫米);并且,它们对特征辨别的优先级为:颜色>大小>斑纹≈形状,即使最精确的拟态(比现存食蚜蝇更似黄蜂的模型),仍能被鸟类识破。
实验二:多模型假说的证伪
多模型假说认为:当存在多个“值得模仿”的警戒模型时,拟态者同时模仿多个警戒模型,可以获得更多的保护优势。
为了验证这一假说是否正确,研究团队引入了群居的常见黄蜂和独居蜂两类黄蜂模型,对比只有一种“模特”(群居黄蜂)和有两种“模特”(群居黄蜂+独居蜂)的场景下,鸟儿对“中间型”(50%像群居蜂+50%像独居蜂)的态度。
结果显示,“中间拟态体”(如50%黄蜂+50%独居蜂)并未获得额外保护。虽然鸟儿面对多种“模特”时学习动力似乎低了点,但其筛选标准却非常稳定——只要猎物不够“像”,就依然会被拒绝。
实验二结果示意图。训练阶段:蓝色实线边框代表有奖励刺激物,红色虚线边框代表无奖励刺激物。(图片来源:作者据参考文献[1]制作)
虽然该实验证伪了“中间拟态体有额外优势”的假说,但在有很多种警戒色“模特”的环境里,捕食者可能被搞得有点晕,对“模仿者”的要求反而没那么苛刻了。这与自然界中穆氏拟态(一些物种体表具有鲜艳的警戒色以提醒捕食者自己有毒或不可食,但这种警告的生效一般要等捕食者得到教训才开始)相呼应——在多样性高的警戒系统中,拟态者可能不需要精确模仿某个特定模型。
实验三:哪个特征在主导拟态进化?
为了找出主导拟态进化的推动力,研究人员以非拟态蝇类(特征全“差”)和黄蜂模型(特征全“完美”)为端点,独立操控颜色、斑纹、形状和大小四类特征对雏鸡进行实验。先对雏鸡进行训练,啄“无害蝇模型”有吃的,啄“黄蜂模型”没吃的,然后测试雏鸡对实验昆虫的延迟攻击行为,看哪个特征最能“唬住”小鸡。
结果发现,颜色拟态主导回避行为,当颜色接近黄蜂时,攻击延迟显著增加;大小也很重要,即使仅2毫米的差异也可影响决策;形状与斑纹则几乎不影响雏鸡行为。
进化启示:天敌(尤其是鸟)主要靠颜色和大小来判断危险!所以进化对这两个特征的选择压力巨大,必须“模仿得像”。而由于天敌不太关注形状和斑纹,所以进化上就比较“随意”,导致了模仿的不精确。这就是“特征遮蔽效应”——关键特征(颜色、大小)像了,其他特征压力就小了。
实验三结果示意图(图片来源:pixabay)
实验四:捕食者视角的发现
测试无脊椎捕食者(螳螂、蟹蛛、跳蛛)对同一批3D模型的攻击行为。给测试者们看“黄蜂模型”时,同时给点轻微“惩罚”(比如小刺激),让它们把“黄蜂样”和“不舒服”联系起来。然后测试它们对“混血”模型的攻击性(螳螂看攻击延迟,蜘蛛看攻击次数)。
结果显示,蟹蛛和螳螂最好“糊弄”!模型只要有50%像黄蜂,就能获得和真黄蜂差不多的保护,不被攻击;跳蛛则要求稍高,需要75%相似度才够(依旧低于大山雀90%)。可见这些无脊椎捕食者视觉分辨能力相对较弱,或者它们应对风险(被蜇)的策略更保守,宁可放过,不愿冒险。
实验四结果示意图(图片来源:pixabay)
Part.2
生态启示:不完美拟态为何能存续?
本研究颠覆了三个传统认知:“多模型优势”不存在,中间拟态未提升生存率;鸟类是“终极考官”,具有超强辨别力驱动拟态向高精度进化;无脊椎捕食者是“漏洞来源”:它们的低要求使得中等精度拟态也得以存续。
自然界的“竞赛与伪装”永无止境,这项研究揭示了拟态进化的深层逻辑:对鸟类而言,拟态是一场“精益求精”的进化竞赛;对蜘蛛等节肢动物来说,中等精度拟态已是足够好的“护身符”;对科学界,3D打印打开了“虚拟进化实验”的大门。
正如研究者在论文的最后指出:“正是捕食者世界的多样性,才共同维系了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不完美伪装。”这场持续3.5亿年的“欺骗游戏”,仍在继续书写新的规则。
参考文献:
[1]Taylor, C. H., Watson, D. J. G., Skelhorn, J., Bell, D., Burdett, S., Codyre, A., ... & Reader, T. (2025). Mapping the adaptive landscape of Batesian mimicry using 3D-printed stimuli. Nature, 1-8.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姬俏俏(农学博士)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立场
本文首发于中国科普博览(kepubolan)
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
推荐资源
关注使用“科学与中国”小程序,可观看以院士科普视频为代表的优秀科普视频,第一时间获取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学节等科普活动报名信息。
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联系webmaster@kepu.net.cn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依托中国科学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