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知乎上突然火了段视频,没华丽特效,没流量明星,就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对着镜头说话,却让好多人看哭了。镜头里的老人 85 岁,脸上皱纹深得能夹住时光,可一开口,那股子带着黄土味儿的山西五寨话直愣愣往人心里钻 —— 不是 “洋腔洋调” 的模仿,是咬字带劲儿、透着莜面香气的地道劲儿,跟土生土长的五寨老人没两样。
她叫哈娜,瑞典国籍,可视频里反复说:“我不是中国人,但我是五寨人,五寨是生我的地方,我爱五寨。”4 分钟的视频里,她絮絮叨叨讲童年:跟中国娃爬土坡、吃莜面馍馍,还有个叫 “赵达达” 的干爹,会唱 “哦哦,娃娃睡,拉到带” 的摇篮曲。七十多年没咋说五寨话,可那些词、那些调,像是刻在骨子里,张口就来。
网友们都懵了:瑞典老太太咋会说这么溜的五寨话?她跟这个山西小县城到底有啥渊源?为啥隔了大半个地球,还把 “五寨人” 的身份揣了一辈子?要弄明白这些,得从近百年前说起,从她那个不远万里来中国的瑞典父亲讲起。
1925 年 6 月中旬,山西忻州五寨县的土路上,来了两辆吱呀作响的马车。车帘掀开,下来一对外貌跟当地人截然不同的男女:男的高鼻梁、蓝眼睛,穿着当时少见的西式外套,女的裹着长裙,手里攥着本厚厚的书。这俩人就是哈娜的父母 —— 尼尔斯和耶林,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那时候的五寨,穷得叮当响。土房子挤在黄土坡上,路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一下雨就变成烂泥塘。老乡们每天琢磨的不是 “信仰”,是咋能吃上一顿饱饭,见了尼尔斯两口子,都躲得远远的,好奇又警惕。没人能想到,这对外国夫妇会在这儿扎下根,还生下一个把五寨当 “根” 的女儿。
尼尔斯来中国前就打定主意:不只是来传教,更要帮当地人做点实在事。他还给自己取了个特别接地气的中文名叫 “王给林”,跟老乡打交道时,一口一个 “老哥”“大姐”,没半点外国人的架子。耶林也跟着学五寨话,一开始发音别扭,老乡们听了直乐,她也不害羞,跟着老乡的调子一遍遍地练。没几年功夫,两口子在家唠嗑都用五寨话,“今儿晌午吃啥?”“灶上的水快开了”,比村里一些年轻人说得还顺溜。
他们先是在县城边上盖了个小教堂,可老乡们很少来。尼尔斯没气馁,知道老乡们最缺的是看病和读书的地方。于是他四处凑钱,又跟瑞典的教会申请资助,没多久就盖起了一座小医院和一所小学。医院里看病几乎不收费,还免费给老乡发预防疾病的药;小学也不收学费,穷人家的孩子都能来上学,尼尔斯自己还当老师,教孩子们认字、算数,偶尔也讲点外面世界的事。
那时候五寨没多少医生,好多老乡得了病只能硬扛。有一次,村里有个孩子得了急性痢疾,上吐下泻快没气了,家长抱着孩子哭着跑来找尼尔斯。尼尔斯连夜给孩子打针、喂药,守了整整一夜,天亮时孩子终于退了烧,他自己却累得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从那以后,老乡们再也不把他当 “外人”,有事没事就往医院或学校跑,送点自家种的土豆、玉米,尼尔斯推辞不过,就收下后再分给更穷的人家。
1933 年 9 月,哈娜在五寨出生了。尼尔斯给她取了个中文名叫 “王哈拿”,希望她能像五寨的孩子一样,在这片土地上踏实长大。哈娜刚会走路,就跟着父亲在学校里转,一群中国娃围着这个 “蓝眼睛的小洋人” 看,她也不怕生,伸手就跟人要手里的糖,慢慢就跟大家玩到了一起。
她的童年,跟五寨的孩子没两样。每天早上跟着小伙伴去爬县城外的土坡,摘坡上的野酸枣吃,酸得龇牙咧嘴也停不下来;到了饭点,常被邻居阿姨拉到家里吃饭,莜面馍馍蘸着醋,咬一口喷香,还有煮得软烂的山药蛋,她能吃两大碗。那时候家里忙,尼尔斯和耶林经常要去乡下给老乡看病、传教,就把哈娜托付给邻居赵大叔照顾。赵大叔没孩子,对哈娜格外亲,哈娜喊他 “赵达达”—— 在五寨,“达达” 就是 “爸爸” 的意思。
哈娜小时候特别调皮,晚上总睡不着觉,一哭起来就停不下来。这时候赵达达就把她抱在怀里,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哼五寨当地的摇篮曲:“哦哦,娃娃睡,拉到带,灶上烧了个胡萝卜;娃娃醒,吃块饼,灶上煮了个土鸡蛋……” 调子慢悠悠的,带着乡土气,哈娜听着听着就安静了,趴在赵达达怀里睡着。后来过了七十多年,哈娜在视频里还能断断续续哼出这段曲子,每一个字都没忘。
上小学后,哈娜跟同学们一起坐在土坯搭的教室里,跟着尼尔斯学认字。她的样貌跟大家不一样,可说话、做事没半点差别 —— 会跟同学抢橡皮,会因为没考好被老师批评哭,也会在放学路上跟大家一起唱五寨的童谣。有一次学校组织捡麦穗,哈娜捡得最多,老师给她发了一朵小红花,她高兴得举着花跑回家,跟父母炫耀了好几天。
可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战争就来了。日军侵华后,五寨也没能幸免,飞机时不时在天上盘旋,老乡们整天提心吊胆。学校停了课,哈娜只能待在家里,听着外面的枪声、爆炸声,吓得躲在母亲怀里哭。那时候村里的大人们都在唱一种劝日本人回家的歌,调子简单,歌词直白。哈娜跟着学,每天站在院子里,扯着嗓子跟小伙伴一起唱,虽然她那时候还不完全懂 “战争” 的意思,可看着大人们严肃的表情,她知道,这是在盼着坏人早点走。
再后来,八路军来到了五寨。那天全县的人都涌到街上,敲锣打鼓、放鞭炮,比过年还热闹。哈娜跟着父母站在人群里,看着穿着军装的战士们走过来,老乡们把家里的鸡蛋、馒头往战士手里塞。她也跟着人群一起唱《东方红》,虽然有些歌词咬不清,可跟着大家的调子,越唱越有劲。尼尔斯后来在回忆录里写:“八路军来了,老乡们眼里有了光,榴莲视频APP下载观看官网知道,好日子要来了。”
那段时间,尼尔斯的医院成了临时的 “救护站”,经常有受伤的八路军战士被送过来。尼尔斯和耶林每天忙着给战士们清理伤口、做手术,有时候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哈娜也帮着做事,给战士们端水、递纱布,战士们都喜欢这个 “蓝眼睛的小帮手”,常给她讲前线的故事。有个战士送给她一个用子弹壳做的小哨子,哈娜宝贝得不行,整天挂在脖子上,一吹就响,在那个紧张的年代,成了她童年里难得的乐趣。
可战争年代,总有伤痛。哈娜有个弟弟,比她小两岁,长得虎头虎脑的,特别可爱。1940 年秋天,弟弟突然得了严重的痢疾,上吐下泻,高烧不退。那时候五寨被日军占领,出城看病根本不可能,尼尔斯只能用自己带来的药给弟弟治疗,可病情越来越重。一天夜里,弟弟在耶林的怀里没了呼吸,耶林哭得晕了过去,尼尔斯抱着弟弟的尸体,蹲在地上沉默了很久。
没过多久,耶林也病倒了。那时候医院里缺医少药,加上弟弟的离世让她悲痛过度,身体一天比一天差,最后也没能撑过去。短短几个月,失去了妻子和儿子,尼尔斯一下子老了好多,头发白了大半,眼神也没了往日的光彩。哈娜那时候才 7 岁,虽然不懂 “死亡” 意味着永远见不到,可她知道,再也没人像妈妈一样给她梳辫子,再也没人跟弟弟一起玩了,她常常躲在角落里哭,赵达达看到了,就把她抱在怀里,像以前一样哼摇篮曲哄她。
1946 年 5 月 8 日,天刚蒙蒙亮,五寨的街头就站满了人。尼尔斯牵着 13 岁的哈娜,背着简单的行李,准备离开这个生活了 21 年的地方。老乡们手里拿着鸡蛋、莜面馍馍,往他们手里塞,嘴里不停地说:“到了那边要好好的,有空回来看看。” 哈娜攥着赵达达的手不肯放,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掉在地上砸在黄土里。她问赵达达:“达达,我还能回来吗?” 赵达达揉了揉她的头,说:“能,等你长大了,一定能回来。”
可谁也没想到,这一离开,就是几十年。
坐了很久的船和火车,尼尔斯和哈娜终于回到了瑞典斯德哥尔摩。这里的房子是漂亮的小楼,街道干净整洁,跟五寨的土房子、土路完全不一样,可哈娜却觉得陌生又害怕。她吃不惯瑞典的面包黄油,每次吃饭都想起家里的莜面馍馍;她不会说瑞典话,跟邻居家的孩子说话只能靠比划,孩子们有时候会笑话她,她就躲在家里不肯出门。
尼尔斯看着女儿这样,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把从五寨带回来的老照片拿出来,一张张给哈娜讲:“这是你小时候爬的土坡,这是赵达达家的老槐树,这是学校里的土坯房……” 哈娜看着照片,眼泪又忍不住掉下来,她跟父亲说:“爸爸,我想回五寨,我想赵达达。” 尼尔斯只能抱着她,说:“等以后有机会,咱们一定回去。”
后来尼尔斯再婚了,继母是个温柔的瑞典女人,对哈娜很好,每天给她做她能吃习惯的饭菜,教她瑞典话。慢慢的,哈娜终于适应了瑞典的生活,学会了瑞典话,也能吃惯西餐了,可心里对五寨的牵挂,从来没断过。她把赵达达送的小哨子放在枕头底下,每天睡觉前都要摸一摸;她还学着做莜面,虽然没有五寨的原料,做出来的味道差远了,可她还是吃得很香,就像吃到了家乡的味道。
长大后的哈娜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日子过得平淡又幸福。可每次跟孩子们说起自己的童年,她都会提到五寨,提到赵达达,提到莜面馍馍和摇篮曲。孩子们听不懂五寨话,她就一句一句地教,虽然孩子们学得磕磕绊绊,可她还是很开心,觉得这样就能跟五寨近一点。
1983 年,哈娜 50 岁,退休了。这时候她心里那股 “回五寨” 的念头,变得越来越强烈。她跟丈夫商量,想回中国看看,丈夫很支持她,还跟孩子们一起凑钱,不够的部分,哈娜还向银行贷了款。终于,在那年秋天,哈娜带着丈夫和孩子,踏上了去中国的路。
飞机降落在太原机场,哈娜激动得手都在抖。她以为很快就能见到五寨,见到赵达达,可到了太原后,工作人员告诉她,那时候政策不允许外国人去普通县城,只能在太原、北京这些大城市停留。哈娜一下子就懵了,她站在太原的街头,望着五寨的方向,心里急得像火烧。她跟工作人员反复说:“我不是来旅游的,我是回家,五寨是我的家。” 可规定就是规定,她只能在太原待了几天,就遗憾地回了瑞典。
那次回去后,哈娜好几天没睡好,心里满是失落。可她没放弃,每天都关注中国的新闻,打听五寨的消息,盼着政策能有变化。1995 年夏天,哈娜 62 岁,她又一次踏上了去中国的旅程。这一次,她提前做了很多准备,托了很多关系,终于拿到了去五寨的许可。
当汽车开进五寨县城的时候,哈娜趴在车窗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外面。四十多年没见,五寨变了好多:土房子少了,盖起了砖房;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路上跑着汽车;以前的小医院和学校,也换成了新的楼房。可当汽车开到她小时候住的地方时,哈娜一下子哭了 —— 那座老房子居然还在,虽然墙皮掉了不少,可窗户、门的样子,跟她记忆里一模一样。
她只被允许在五寨待 4 个小时。时间很紧张,她先去了赵达达家,可赵达达已经去世好几年了,家里只有他的儿子。赵达达的儿子认出了哈娜,拉着她的手说:“我爸生前总跟榴莲视频APP下载观看官网说,有个蓝眼睛的小姑娘,叫他‘达达’,没想到真能再见到你。” 哈娜看着赵达达的照片,眼泪止不住地流,她跟赵达达的儿子说了很多小时候的事,就像在跟赵达达说话一样。
之后她又去见了几个小时候的伙伴,大家都老了,头发白了,脸上有了皱纹,可一见面,就像回到了小时候,有说不完的话。临走的时候,哈娜蹲在地上,抓了一把五寨的泥土,小心翼翼地装在小袋子里,揣在怀里。她跟伙伴们说:“这是五寨的土,带回去,就像把家带在身边一样。”
从那以后,只要身体好、经济允许,哈娜就会回五寨看看。前前后后,她一共去了五次,每一次都能感受到五寨的变化,每一次都能见到熟悉的人,每一次离开,都更加舍不得。
2005 年 9 月,72 岁的哈娜又一次来到五寨。这是她最后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她本来想再见见小时候的闺蜜,可没想到闺蜜们都搬到了太原生活。哈娜没气馁,又跟着去了太原。在太原的一个小饭馆里,她见到了郭玉珍和徐淑芳 —— 两个跟她一样头发花白的老人。
徐淑芳的女儿李丽,怕哈娜听不懂山西话,就想用普通话跟她聊天。没想到哈娜立马摆手,用五寨话说:“别说那啥普通话,我听不懂,就说咱五寨话!” 李丽愣了一下,然后笑了,跟着用五寨话跟她聊了起来。哈娜这才发现,现在五寨的年轻人,好多都不会说五寨话了,平时都用普通话交流。她有点着急,跟郭玉珍说:“咱五寨话多好听啊,可不能丢了。”
那天三个老人坐在饭馆里,聊了一下午。从小时候爬土坡、吃莜面馍馍,聊到日军侵华时的害怕,再聊到现在的生活。一会儿笑,一会儿哭,周围的人都看着她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她们自己知道,这是跨越了几十年的重逢,是藏在心里一辈子的牵挂。
2018 年,哈娜 85 岁。生日那天,女儿陪在她身边,给她买了蛋糕,唱了生日歌。就在这时,中瑞文化大使卡尔松先生来拜访她 —— 他即将去五寨探访,特意来跟哈娜道别。
哈娜看到卡尔松,突然有了个想法。她拉着卡尔松的手说:“我想录个视频,你帮我带给五寨的老朋友们,好不好?” 卡尔松点点头,拿出手机开始录像。
哈娜坐在椅子上,整理了一下衣服,然后用五寨话慢慢说:“老朋友们,我是哈娜,今年 85 岁了。好久没见了,我想你们了…… 我不是中国人,可我是五寨人,五寨是生我的地方,我爱五寨…… 我老了,身体也不好,可能再也见不到你们了,可我希望,榴莲视频APP下载观看官网在天上能遇见……”
她还一个不差地说出了郭玉珍、徐淑芳等老朋友的名字,就像在跟她们一个个打招呼。视频录了 4 分钟,哈娜说了很多小时候的事,语气很平淡,可每一个字都透着真诚。
卡尔松把视频带回了五寨,交给了哈娜的老朋友。后来有人把视频传到了网上,一下子就火了。网友们都被这个瑞典老太太的深情打动了,纷纷留言:“乡音未改,乡愁难断,这才是真正的‘根’啊!”“听她说话,就像我奶奶在跟我唠嗑,太亲切了!” 五寨的网友更是说:“这五寨话太地道了,她就是咱五寨人,没毛病!”
现在,哈娜已经 91 岁了。因为疾病的折磨,她不能下地走路,每天只能躺在床上,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可只要清醒的时候,她就会让女儿把那个装着五寨泥土的小袋子拿给她,放在手里摸一摸,有时候还会小声哼起赵达达教她的摇篮曲。
她跟女儿说:“我这辈子,最幸运的就是在五寨出生、长大,那里有我最好的童年,有我最亲的人。等我走了,把那袋泥土撒在我身边,我就又回到五寨了,就能见到赵达达和老朋友们了。”
跨越山海的乡愁,藏着最动人的 “根” 与 “善”一个人离开家乡七十多年,从懵懂的小姑娘变成满头白发的老人,可乡音没改,对家乡的牵挂没断,甚至把 “五寨人” 的身份刻进了骨子里 —— 这种深情,不是一句 “乡愁” 就能概括的,更像是一种刻在血脉里的 “根”。
哈娜不是中国人,可她对五寨的感情,比很多土生土长的人还要深。她记得五寨的莜面香,记得干爹的摇篮曲,记得小时候爬过的土坡,甚至记得五寨话里每一个独特的腔调。现在好多年轻人,离开家乡没几年,就把老家的话忘得差不多了,更别说记住那些细碎的童年回忆。哈娜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榴莲视频APP下载观看官网心里正在流失的东西 —— 对 “根” 的认同,对家乡的眷恋。
而且哈娜一家在五寨做的事,更让人觉得温暖。尼尔斯和耶林本来是来传教的,可他们没把自己当 “外人”,反而扎下根来建医院、办学校,免费给老乡看病,让穷人家的孩子读书。更难得的是,清政府给的补偿款,他们没带回瑞典,反而捐出去建了山西大学 —— 这种跨越国界的善意,放在现在也特别难得。他们不是来 “施舍” 的,是真的把五寨当成了自己的家,把老乡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还有方言这个事儿,哈娜的故事也给榴莲视频APP下载观看官网提了个醒。现在普通话普及是好事,可好多方言也跟着慢慢消失了。五寨话里藏着哈娜的童年,藏着五寨的历史和文化,要是没人说了,那些珍贵的回忆、独特的文化,也就跟着没了。哈娜那么大年纪还坚持说五寨话,不是固执,是不想丢了自己的 “根”。榴莲视频APP下载观看官网或许不用每个人都把方言说得很溜,但至少别让它彻底消失,别让以后的孩子,连自己老家的话都听不懂。
哈娜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就是一个老人对家乡的想念,就是一家人对异乡的善意。可正是这种真实、朴素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它让榴莲视频APP下载观看官网知道,国界虽然存在,但爱和牵挂是没有边界的;它让榴莲视频APP下载观看官网明白,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了自己从哪儿来;它更让榴莲视频APP下载观看官网懂得,那些藏在乡音、故土里的 “根”,是榴莲视频APP下载观看官网一辈子的精神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