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4 来源:密锣紧鼓网作者:沈先生_AI
初秋的福建泉州,稻浪翻滚,生机盎然。在南安市水头镇朴一村千亩稻田里,无人机正精准施肥,平整如画的千亩良田,去年还是零散的“补丁地”,这方“绿色棋局”的蜕变,正是泉州推进农田连片整治的生动缩影。
“八山一水一分田”,作为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大市,泉州的耕地资源却非常稀缺。如何在“保发展”与“保耕地”间找到平衡?泉州选择破局耕地碎片化,以“农田连片整治”为笔,饱蘸真金白银和政策创新的墨汁,在闽南大地上挥毫泼墨。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出新招、智慧管护显身手……这场深刻的土地变革,实现旱涝保收,绘就了泉州的丰收图景。
政策引航,真金白银浇灌希望沃野
农田连片的棋局如何布子?政策引领是关键一步。《泉州市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农田连片整治)行动计划(2022—2025年)》《泉州市高标准农田“连片整治·千亩良田”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一系列行动计划方案密集出台,构建起强健有力的“政策组合拳”。
真金白银的投入最具说服力。2022年以来,泉州市级财政每年从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4000万元,优先对水稻功能区、农业产业强镇、农业生态型乡镇等重点区域农田开展连片整治,按照不超过项目新增投资额的80%进行补助,亩均补助最高不超过4000元,已累计建设项目50个,建设面积7万亩以上,不断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全市粮食生产能力。
破壁融合,连片整治绘就丰收画卷
政策引领下,泉州坚持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原则,因地制宜确定整治规模,统一规划设计,集中投入治理,在闽南山水中绘就出万亩良田的丰收美景。
走进惠安县黄塘溪畔,曾经碎片化的耕地已连片成景。当地通过创新机制,以黄塘溪溪滨慢道为纽带,串联起12个行政村,整合黄塘、紫山两镇水系沿岸的零散耕地,采用“多田套合”模式统筹各类涉农项目,累计完成1.5万亩农田的高效整合。经过系统整治,区域农业空间布局显著优化,耕地质量全面提升,创新推出的“两稻两菜”粮菜轮作模式,亩产值突破2万元大关。
2022年,泉州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全域土地整治深度融合,致力于打造更大规模的连片良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水头镇朴一村重新布局路网、水网后,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千亩连片良田,提升了机械化作业水平。2024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2万亩,累计建成19.8万亩,粮食播种面积38.8万亩、产量15.4万吨。
建管并重,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良田要建好,更要管好、用好。泉州将创新机制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起“建管并重、数智赋能、生态增值”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在长效管护方面,泉州创新“商业保险+财政补助”管护资金筹措保障机制,为农田设施撑起“保护伞”。市级财政每年按每亩2元标准补助高标准农田管护;全市60%的涉农县(市、区)开展农田设施灾损保险,永春县将895公里水渠、763座拦水坝纳入保险范畴,2亿元的估值保障让基础设施管护后顾无忧。
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成为泉州智慧农业的核心支撑。登录泉州市“数字农田”平台,鼠标轻点间,全市高标准农田信息、“两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现状等数据跃然屏上,卫星遥感影像清晰直观,像一位智慧“大管家”,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前、建中、建后全流程纳入系统信息化管理,实现“一图统管、一网通办”。在朴一村,170亩高标准农田已变身“数字智慧农田”,农户通过手机或电脑即可实时掌握作物生长情况,远程完成灌溉、施肥等操作,实现了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
在生态价值转化方面,泉州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率先在福建全省以县域内重点流域为轴线,全流域开展“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建设。依托乡村特有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内涵,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旅融合发展业态,逐步建成经济“高价值”和生态“高颜值”的现代农业高地。永春县桃溪风光带打造的20公里农旅融合示范带成为典范,河道两岸农业、水利、文化以及乡村景观,宛如一幅现代版“清明上河图”,稻田音乐节、农耕研学等活动成为乡村全面振兴新引擎。
当朴一村的无人机掠过金黄的稻浪,当黄塘溪畔的农旅综合体迎来各地游客,泉州正在重新定义耕地的内涵——它不仅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更是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复合空间。这场始于田间的变革,正在绘制乡村全面振兴的立体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