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4 来源:风轻云净网作者:我儿是乔治他哥
火花四溅,最怕的不是高温,而是看不见的风险。以前,动火作业监管仿若“雾里看花”,底数模糊、风险不明,违规动火行为屡见不鲜,因此造成不少火灾等安全事故。
为解决动火作业监管“底数模糊、隐患难防”的痛点,安徽省应急管理厅主动转变作风,搭建全省统一平台和相关技术规范,以“皖云焊”平台为核心载体,通过技术赋能、标准引领和流程再造,将严格监管转化为暖心服务,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根基。
“被动管理”转向“主动减负”
(皖云焊平台)
安徽省应急管理厅创新管理模式,将动火作业监管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减负。省市分工明确,省级统一搭建“皖云焊”平台框架,免费配发至各地市使用,市级负责焊机改造及信息录入,协同推进“加芯赋码”工作,确保焊机接受监管。
同时,通过标准的制定充分破除门槛壁垒开放市场,符合规范的平台、硬件都能接入,不设行业门槛,为各方参与搭建了“公平舞台”。
焊工可通过“皖云焊”平台进行动火作业申请,过程仅需扫码、上传环境信息、等待平台秒级审核,十秒内即可合规开机作业,真正实现“把麻烦留给平台,把方便让给企业”。
在新模式下,统一了全省数据标准,大幅降低了地方政府与企业信息化投入成本,同时形成“监管+服务”新模式,为监管工作注入强大动力。
”事后追责“转向”事前预防“
(电焊机“加芯赋码”改造现场)
截至2025年9月初,“皖云焊”平台已为全省8万余台电焊机赋予“电子身份证”(加芯赋码),动态关联5.6万余名持证焊工及2.5万余家涉焊企业信息,破解人机管理盲区,彻底解决设备与人员底数不清的管理顽疾。
在安徽省应急管理厅的精心谋划下,打造了安徽省特色动火作业安全监管“2.0 模式”,通过“皖云焊”平台的7*24小时监测值守,及时捕捉风险隐患,并快速处置实现“抓早抓小”。
(监测指挥中心)
自平台上线以来,平台监管动火作业391.2万余次,通过技术手段避免无证作业,累计发出预警29万余条,整改率超97%,审核特种作业证书异常2万余张,拦截违规远程开机3127次,变事后追责为事前防范,“构建风险捕捉、跟踪督办、消除预警”全闭环,为企业安全生产装上“智慧大脑”。
同时,安徽省在公共安全领域的优势基础上,省应急管理厅积极推动“皖云焊”平台与安徽省城市生命线、合肥市消防安全云、特种作业监管平台等综合监管系统数据融合,构建动火作业全链条监管服务体系,做到“一次录入、多方共享”,减少企业多头报送负担。
“执法监管”转向“科技护航”
(电子围栏)
流动焊机通常由个体焊工或小施工队携带,作业地点不固定,人员频繁更换,在动火作业的监管过程中,对“流动焊机”的有效监管一直存在困难。为此,在安徽省应急管理厅指导下,安徽省不少地市“先行先试”,通过在“皖云焊”平台内对老、幼、人密等事故高发单位划设“电子围栏”,提高该区域动火作业的审核要求,来杜绝违规作业的发生。
当电焊机进入“电子围栏”区域后,除持证焊工外,还需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双重扫码才能开启电焊机并动火作业。此举可督促单位安全管理人员按照“六必须”确认现场环境安全并全程看护,最大限度地避免因违规动火引发事故的可能。
“单向宣罚”转向“塑势造境”
(考取特种作业操作证)
创新监管模式在安徽省已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安徽省16个地市该项工作均已启动,已完成8万余台电焊机“加芯赋码”改造(改造数量仅次于浙江省,在全国排名第二位),上半年全省电气焊火灾事故起数同比下降超40%。
更令人惊喜的是,目前随着该项工作的推进,在皖企业纷纷出台企业管理制度,要求进场作业焊机必须“加芯赋码”接收监管。随着全社会对违规作业环境的不断压缩,焊工证报考迎来热度攀升。2025年第一季度焊工证报考人数同比激增120%,第二季度环比增长超30%。这表明随着电焊机数字化监管的推进,焊工群体对持证上岗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社会安全意识显著增强,折射出行业规范化水平跃升。
(本文来源:日照新闻网。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对文章事实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或与本网联系。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