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张家栋 编辑/高莘)
多年前,当中国车企将重心转向电动化,并迅速从合资车企的燃油主阵地中抢占市场份额时,外界始终有一个疑问:一旦外资车企全面发力电动化,中外车企之间的竞争格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直至本届慕尼黑车展(IAA 2025)如火如荼地举行,这个问题仍没有确切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车企凭借设计与技术能力赢得了大量海外用户关注,而合资车企也在电动化转型中重塑自身价值。相比过去中国品牌更多集中在国内市场,如今的全球化汽车市场格局正发生着转变。
在众多外媒的报道中,这些来自东方的“新物种”正以“中国力量”走向慕尼黑。而在这场中欧同台竞技的背后,三大细节或将深刻影响中国汽车产业的出海路径与全球格局的演变。
国人挤不进“自家展台”
今年的慕尼黑车展,除了中国企业参展数量全面提升外,中国媒体甚至挤不进中国车企的展台,给观察者网留下深刻印象。
小鹏汽车发布会现场 观察者网
尽管比亚迪、小鹏等车企早已不是海外“新人”,但依旧吸引欧洲观众的高度关注。其中,小鹏展台吸引了全球各国的媒体和公众参观,不止于全新P7等车型本身,海外观众还对本届车展小鹏带来的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陆地航母模型、SEPA扶摇架构等前沿展品表现出浓厚兴趣。
比亚迪、北、阿维塔、长安、广汽、零跑等中国品牌展台同样人潮涌动。不少设置了外展区的中国品牌,甚至被围得水泄不通。
不同于早年单纯“刷存在感”,如今中国汽车产业在三电与智能化的抢跑与国内市场的实践,使得其产品在欧洲市场显得既“科幻前卫”,又具备与本土品牌同台竞技的实力。
用设计传达价值
在中国市场,智能电动化技术是车企制胜的关键。但面对欧洲消费者,仅凭技术难以打动人心,市场需求不足以及本地文化需求带来的差异化,让设计更易于触达其第一印象。
当小鹏在欧洲试图通过飞行器、人形机器人来复刻特斯拉的技术形象之时,大多数中国车企吸引欧洲用户驻足展台的第一要素,同样也是设计。
阿维塔VISION XPECTRA概念车 阿维塔汽车官网
以首次登陆慕尼黑的阿维塔为例,该品牌全球首发了其全球情感智能概念车AVATR VISION XPECTRA。在燃油车时代,类似XPECTRA的概念车产品数不胜数,但这种远超当前技术变现能力的概念车,最终因为中国市场电动化转型下的高速推新节奏,逐渐淡出展会。
但在慕尼黑车展上,阿维塔恰恰是唯一绕过现有产品,着重讲解了概念车的中国品牌。其中的原因潜藏在阿维塔科技总裁陈卓的讲话中,“阿维塔不仅仅是一家电动车公司,我们以设计与科技为驱动,但真正定义我们的是情感。”
也就是说,在欧洲市场铺展渠道提升销量之前,阿维塔更加考虑的是如何在欧洲建立起自身的品牌形象。
同样转变的,还有首次在欧洲以“高颜值运动轿跑”定位走向市场的零跑lafa5(对应国内零跑B10),虽然在国内长期以“半价理想”的标签争夺市场,但作为面向全球市场的首款产品,零跑并没有延续在国内的定位,而是试图将其塑造为“都市青年的全新潮流符号”。
零跑Lafa5亮相慕尼黑车展 零跑汽车官网
小鹏则更加简单直接,陆、空结合加上机器人的理工男式科技设计,正持续在欧洲强化其“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汽车公司”形象。
从纯粹的设计到定位的转变,中国车企在国际车展上的表现,正表现得越来越“本土化”。
从外媒对奔驰、宝马、大众等本土车企的电动化产品的报道中,不难发现,设计同样也是欧洲用户讨论最多的核心卖点。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齐泽凯(Robert Cisek)向观察者网总结了欧洲与中国市场的核心差异,他认为,中国用户更在乎技术带来的前瞻性表现,例如对于车联网、智能座舱等技术的开放态度。与此同时,大量的市场调查证明,对中国顾客来说,造型依然排在购车影响因素的第一位,所以大众正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即“技术美观学”。
大众ID.CROSS概念车 大众集团官网
在大众ID.CROSS概念车上,大众摒弃了之前比较圆滑的ID.系列设计语言,在硬朗外观下加入了更多科技化元素,内饰则采用了更直观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这种旨在展现纯净而硬朗的清晰感、视觉稳定性以及积极、亲和的外观,无疑更具燃油车时代的“大众风格”,但诸多发光元素设计,也预示着新车的科技变化方向。
纯电奔驰GLC SUV 奔驰汽车官网
放弃“EQ”命名的奔驰纯电GLC SUV,则全面向奔驰原有家族靠拢,意味着奔驰期望在电动化上延续自身的家族化设计理念。虽然多数用户仍会为进一步放大的前脸奔驰车标争论不休,但车头保留了SUV的力量感,前脸最大的特色就是发光封闭格栅和融入三叉星徽的灯组,车顶线条也相对平直的GLC纯电版,依然获得了海外用户的一致好评。
“打造一台有奔驰味道的电动奔驰”,这也是从今年电动G级上,奔驰始终希望向外界展示的形象。
此外,拥有更大变化的新世代宝马iX3,则持续加深着宝马对于电动化的设计理念。经典“鲨鱼鼻”造型,加上“超感数字融合”设计,结合两侧横向区域塑造出的“数字天使光翼”,塑造出宝马对于传承与创新的美学融合。
设计或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重要的是,在其背后车企想要传达出的价值观念。这种设计理念的表现,代表着企业或品牌在长期主义下,融入的“人文、科技与美学”理解。
这也是曾经海外车企乐此不疲打造那些看似难以落地,但凝聚着品牌未来战略方向和设计理念的概念车的根本原因。
宝马集团设计高级副总裁霍伊顿克 宝马集团官网
宝马集团设计高级副总裁霍伊顿克(Adrian van Hooydonk)曾表示,“新世代的设计为宝马经典价值提供了全新现代演绎。借助全新设计语言,BMW iX3展现出面向未来、现代且历久弥新的风格——但最重要的是,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宝马特色。”
新世代宝马iX3内饰 宝马集团官网
海外传统品牌通过设计对于品牌价值的体现,在宝马上也尤为突出。例如其座舱采用的“视觉锥”设计理念,通过D抬头显示、视平线全景显示、超感方向盘与超感中控等全新显示与控制技术相结合,形成充满智能科技气息的中控区域的同时,还着重强调了整套设计“以驾驶为导向”的基本逻辑,从而与宝马一脉相承的“驾趣”品牌标签形成呼应,在电动化时代依旧保持独特的品牌调性。
只不过,对于沉淀百年的传统车企而言,固有的品牌基因能够令其清晰地找出“为自身用户而生”的设计理念,而中国品牌缺乏的,则是从单一市场的“同质化竞争”中抽离,转而树立起独特品牌价值并形成原创设计理念的思维。
“保持一致很重要”
“野蛮增长”是外界常用来总结中国汽车电动化十年发展的关键词。虽然本届车展上,中国展商数量已家,涵盖整车、三电、智能科技和软件电子全产业链,但真正建立完善海外运营体系、与当地车企形成深度合作的中国企业仍属少数。
其中的核心差异在于“标准化”。如果说设计是显性的用户感知,那么标准化就是欧洲企业和消费者最看重的隐性需求。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 观察者网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上向观察者网表示,很多人在小鹏和大众的合作中只看到“显性价值”,比如“挣了多少钱”。但其实在小鹏全球化的过程中,和大众合作带来的“隐性价值”对长期发展更重要。“比如信任、对品牌的信任,比如大众在全球市场的逻辑。”
他举例称,小鹏正在和大众联合调校,这款车的底盘将在明年用在和大众合作的两款全新车型之上。这些提升不仅将体现在中国版本的车型上,更有助于小鹏走向全球市场。
零跑与Stellantis的合作,也让其深入理解欧洲市场在座椅材料、底盘设定、辅助驾驶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
欧洲传统车企在标准化上则更加根深蒂固。例如在产品层面,负责销售与市场营销的奔驰董事会成员盖森(Mathias Geisen)就直言,“奔驰从品牌态度上,希望获得所有年龄层消费者的喜欢。如何保持在做工上的细节、工艺、一致性,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在纯电GLC上,这种一致性可以是与S级同款底盘技术,可以是在“人机共驾”背景下一脉相承的驾驶质感;甚至可以是中控屏碰撞后,利用“蜂巢馈缩支架”避免人机碰撞的高安全思考。
在齐泽凯眼中,大众也有着同样的标准化沉淀,他向观察者网表示,这种标准化的价值,甚至已经在中国市场得到体现。“在中国置换购车消费者的份额已经超%,他们已经拥有了体验完整汽车产品的生命周期。大众可以充分发挥在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以及服务方面的优势。”
宝马的表达则更加直白,无论是电动化、智能化还是整车设计理念,一切皆为了宝马的“驾驶乐趣”服务。为了保障新世代车型的驾驶与使用质感“更宝马”,宝马研发团队开发了逾千个软件模块、GB软件体量以及亿行代码,并最终将集成至车载“超级大脑”与电子电气架构。这种标准化的产品价值塑造,令众多外媒在试驾全新iX3时,虽然对宝马的全新前脸设计不置可否,却仍旧给予了新车在驾控领域的极高评价。
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右) 观察者网
不止于产品,这些标准化还体现在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中。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Ola Källenius)表示,无论当下行业变革的周期长或短,奔驰都会保持本心与初心,并坚持不断技术投入、审慎技术准入。
这种态度恰恰代表了欧洲车企对于供应商的严苛标准把关与要求。以最早将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纳入供应链体系的宝马为例,宝马曾表示,“我们会深入调研两家公司是不是秉承同样的价值观,并进行质量管控方面的对话,以及合作伙伴是否具有零缺陷生产思维。”
为了打造创新的三电技术与效率,宝马曾提供多页电池生产标准文档,并派遣技术团队驻扎宁德时代长达两年,最终推动宁德时代和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快速达到国际标准。
宁德时代
而在新世代车型上,为了更好地掌握前沿电池技术并为供应商设立标准,宝马还在德国专门打造了电芯制造技术中心,该中心仅作为宝马动力电池技术的初步研发与验证场所,但却为宝马筛选供应商提供了坚实的背书。
在这种严苛的合作前提下,即便是欧洲大力扶持的动力电池供应商Northvolt,最终也因为难以满足宝马的需求,而被宝马撤亿欧元订单。
轻舟智航CTO李栋向观察者网表示,与欧洲企业合作常需要一年申请期,在此期间,欧洲车企会对产品进行多轮测试来验证供应商是否符合技术标准。
尽管这一周期十分漫长,但供应商普遍表示,一旦进入欧洲传统车企供应链体系后,自身也将跟随车企一同实现快速成长。从结果来看,如今在全球多个市场建立起产能的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中创新航等头部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都在各自与海外车企的合作中快速与国际企业接轨,并全面走向海外市场。
仍需本土化叙事
在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如何打好基础,并坚守长期主义,正是在中国市场搏杀至今的中国车企们必须思考的课题。
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上,包括红旗、比亚迪、奇瑞等在内的多家中国车企,均在发布会上喊出了“立足于欧洲用户需求出发”的口号。
诸如阿维塔等拥有全球研发能力的车企,也开始将本土化研发、设计视为攻入海外市场的重点方式。
路透社在相关报道中表示,中国车企正拿出“与德国人一样的剧本”。就像欧洲车企在华突然转变形象喊出的“在中国、为中国”,当中国车企在欧洲宣称“在欧洲,为欧洲”,并强调欧洲资质之际,中国汽车产业也在越来越正视欧洲市场的核心需求。
慕尼黑车展的比亚迪外展区人潮窜动 新华社
值得一提的是,从本届慕尼黑车展来看,无论中国车企还是供应链企业,在面向欧洲市场时,大多已经手握技术与设计的敲门砖,甚至在众多细分市场的产品理念上,已经呈现出引领趋势。
但对于品牌价值的塑造、标准化的理解,以及海外市场体系的建设,如今的中国汽车企业和供应链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咨询公司Gartner研究副总裁佩德罗·帕切科(Pedro Pacheco)表示,直年推出专为欧洲市场设计的雅力士(Yaris)后,丰田汽车在欧洲的销量才开始腾飞。“中国车企缺少的,是有哪些差异化来迎合欧洲消费者的需求。”
如何将中式设计、技术与标准结合,并契合本土文化,是中国汽车产业真正走向世界、孕育百年品牌的必由之路。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