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佐专业户”杨清文:共�个“鬼子”角色,女儿相亲因此受阻

在央视的镜头里,一个穿白T、米色裤子的中年人,正沿着林荫道边走边唱《十送红军》。在他T恤上,还绣着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不事先说明,你还以为他是一位声乐老师,或者是老年合唱团团长。谁能想到,他是中国荧屏上有名的“大佐专业户”——杨清文。

即使你不熟悉这个名字,那你也一定见过他扮演的角色:《亮剑》、《雪豹》、《永不磨灭的番号》里,那些让人恨得牙痒痒的日本军官,都是他演的。演“大佐”出了名,就有人跑来问杨清文:“你演鬼子演了那么多次,对得起咱中国人民吗?”虽说是玩笑话,但听多了也膈应人,好像他真是个鬼子似的。更气人的是,还有个别不懂事的小朋友“入戏太深”了,跑去砸了他家的汽车,玻璃都被砸坏过两次!每次提到这些事,杨清文心里都很不舒服。杨清文无奈地对记者说:“我也想演好人啊,也曾经演过好人,但是人家都记不住,就记住我演的大佐了。”对此,他属实无语了。那么,他到底咋变成“大佐”专业户的呢?一、从出租车司机到“鬼子专业户”:命运的转折杨清文的“鬼子人生”,其实缘于一个非常现实的理由:为了赚钱。早年,他搞个体运输,后来被人坑了。为了能多接一些来自使馆区的外国客人,他硬着头皮学起了日语。

每次等红灯的时候,他就开始背诵单词,拉到了外宾就趁机练口语,方向盘上永远摞着几本日语书,活脱脱一个“移动自习室”。他也想过去旅游景点做日语翻译,但发现市场需求太小,这条路走不通。后来,机缘巧合下,他开始给剧组开车送道具。正是这份工作,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有一次,在为《亮剑》剧组送道具时,导演偶然听到他流利的日语,当即拍板:“就你了,演个鬼子军官!” 就这样,一个出租车司机,久走横店终于撞了“鬼”,“大佐”一演就是二十年!最初是《亮剑》里的黑岛森田,然后再是《雪豹》里的伊藤,再到《永不磨灭的番号》里的寺内勇。一开始他非常高兴,因为事业有了很大的转机。活儿多了,收入也变多了。可是多演一阵子,他就有点受不了了。老有一些观众不分青红皂白,把他当成“真的日本人”。在路上走着走着,冷不丁儿迎面撞到个“较真的”,上来就冲他吐口水,叫他“滚回日本”!

他觉得既委屈又愤怒,而且还不敢冲对方真发火。因为他一发火,对方就会指着他的鼻子说:“看看看,这个日本鬼子还嚣张哩!揍他!”就这样,他打定主意,不能一直演“鬼子”了。只�次,演满了次数就再也不演了。他摸着下巴说。可是呢,后来越演越多,直到现在演�次,还刹不住车……。二、“大佐老爹”的暴击:女儿相亲被嫌“家风怪”演多了“鬼子”,意想不到的事就发生了。让杨清文完全没想到的是,那“副作用”会跑到自己家人的身上。采访视频里提到,杨清文的女儿有过一次哭笑不得的相亲经历。媒人告诉对方,“这姑娘的爸,著名演员杨清文”。结果对方一听到名字,立刻就上网一查,看到满屏都是“日本大佐”剧照,当场回话:“你爸长成这样,长成了‘鬼子’样,那闺女也长得好看不了。”最后,这次相亲连面都没见,就黄了。这么多年下来,杨清文不知道有几次,女儿是因为自己错失了良缘,他在视频里向女儿道歉:“是爸爸对不住你。”

女儿倒看得很开,大大方方地说:“没事儿,我也不想见他。”话说得洒脱,但是身为人父,杨清文心里那个滋味啊,可想而知了。三、演鬼子不是“卖国”,是为了历史的铭记有一次,别人骂杨清文:“天天演鬼子,你咋不叛国呀!” 杨清文气得直接拍桌子说:“鬼子总要有人演。我这么演,不是为了让大家记住侵略者的恶吗!”提到“抗日神剧”,杨清文表示自己也不赞成这类剧的演法,“手撕鬼子那叫爽片,但爽过了头,历史痛感就没了。”影视创作可以艺术加工,但是咱们的底线是“揭露暴行”,而不是去消费苦难。现在有很多影视从业者,就不懂这个道理。在采访中,当被问到“演得这么凶残狡诈,惭愧不惭愧” ,他突然红了眼,并且在采访中对着全国观众鞠躬,他还说:“我每次到纪念馆,我都觉得我是一个罪人……因为演太多‘鬼子’了。”其实杨清文的这番话倒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作秀,而是演“鬼子”的时间太久,入戏太深,走不出来了。

他说,有时候感觉自己真的端着机枪在屠杀中国人,那种负罪感真的非常重。别说人家拿他当“鬼子”了,自己有时候都犯迷糊,老觉着真的对不起中国人。问他一切如果可以重来,还会选择演“鬼子”吗,他摇摇头说:“我坚持不演这个日本人了,因为我好像一生都在负罪,一生都对不起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四、鬼子堆里的“红歌王”:他比谁都爱国别看杨清文总演反派,私下里他其实是个十足的“红歌王”。公园遛弯必唱《十送红军》,家里K歌专点《我们都是神枪手》,那份虔诚,令人动容。他无比渴望能演一次“正派角色”,哪怕只是一个小小八路军通讯员呢,“也能让观众知道,我骨子里还是红的”。中国影视圈里,其实还有很多“大佐专业户”。杨清文曾经和另一位著名的“大佐”演员浩二交流过心得。

浩二说,“骂声是观众对你角色的共情”,杨清文同意这个说法,不过呢,他更希望大家能把这份共情,转化为对历史的敬畏,而不是单纯发泄愤怒。结语直到现在,杨清文还在等一个真正的“正派角色”。他说:“哪怕只有一场戏,我也能让观众看到我眼里的光。”老实说,像杨清文这种非科班的演员,演戏全凭天赋,以高度的情感共鸣去完成角色,没有方法论作指导,很难“出戏”。这样长期下来,对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利的。而他一直想要演回“正派角色”,正是想要缓解这种不利的影响。不过比起演戏带来的“负作用”,他更在意的还是周围人看待他和家人的眼光。杨清文的故事,是中国特型演员群体的一个缩影。影视剧里的角色,总是有好有坏。总得有人去演反派,才能突出正派的英勇形象。

“杨清文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背负着角色的骂名,守护着历史的真相。我们或许应该告诉那些单纯、善良的观众们,让大家学会分清戏里戏外。戏里粘着小胡子的是“鬼子”,戏外爱唱红歌的才是杨清文。这是一个认真演戏、热爱生活的普通人。下一次看完了抗日影视剧,可别再因为没地儿撒气,去砸人家的汽车玻璃啊!

曲靖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