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刷短视频时,屏幕里突然跳出来贾国龙说“西贝价格真不贵”的片段,我愣了好一会儿。
现在的西贝,不贵吗?
这场风波始𱆕日罗永浩的一条微博。他发文吐槽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饭馆标注预制菜。这条微博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网友集体共鸣:有人晒多元一份的凉皮账单,有人吐元一杯的沙棘汁,更有人翻出自己收藏的西贝涨价史。
西贝的回应来得很快。次日,贾国龙在北京门店召开新闻发布会,连用三个“一定”强调起诉决心,还直言“西贝真不贵”,引发关注和质疑。为自证清白,西贝宣布全国门店开放后厨、上线“罗永浩菜单”,承诺“不好吃不要钱”。
但这样的反击似乎适得其反。网友们并不买账,从微博等平台来看,支持罗永浩的网友远远多于支持贾国龙的网友。这场风波很快演变成一场关于预制菜、价格与消费者信任的全民讨论,甚至引发法律界对“消费者批评边界”的争议。
2
其实我对西贝是有感情的。
前几年经济光景好的时候,我常被互联网大厂的公关、媒介的朋友请吃饭,每次他们让我挑地方,我总说“去西贝吧”。那时候的西贝,确实让人觉得踏实:分量很足,三个菜下来,两个人也能吃得饱饱的。最重要的是,价格在同类型餐厅里算适中,不会让请客的人觉得有负担,也不会让赴约的人心里过意不去。
有次朋友笑说“你怎么总选西贝,不怕吃腻啊”,我还说“不会,我是山西人,西贝的很多菜是从山西传过去的”。那些年里,西贝的明厨亮灶、还有墙上“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的标语,都透着一股让人愿意信任的劲儿,我算下来,前前后后也去了不下几十次,甚至有上百次。
在中国所有的餐厅里,我花钱来过会员的,也只有西贝等寥寥数家。
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再路过西贝,我开始下意识地绕着走。想点份常吃的凉皮,菜单拿过来一看,价格已经飙到了三十多。想配杯喝的,沙棘汁也要二十八块。好多肉菜,现在动辄五六十,甚至上百。
大家也不是吃不起,只是觉得不值当,也不忍心让朋友为这份“不值当”买单。后来有人找我来亦庄吃饭,我们去了附近的绿茶餐厅,四个菜加两瓶饮料,花的钱比西贝两个菜还少,吃得也暖和。
3
最近两三年,几乎没有再主动去过西贝。不是刻意抵制,是真的觉得离自己远了。我身边的人也都差不多,以前大家聚餐偶尔会选西贝,现在聊起吃饭,偶尔提前西贝,说的最多的是“又贵又难吃”。
我们不是抠门,是这两年的日子,过得比从前谨慎多了。房贷要还,孩子的学费要攒,就连买水果都选择街边摊了。消费的时候,心里总多了杆秤,秤的不是价格,是“值不值”“能不能省”。
所以当贾国龙说出“西贝并不贵”的时候,大家的反应才会这么大,比是否预制菜的争议还大
这不是简单的“价格争议”,是一种脱节,他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得“不贵”,就像王思聪不会认为劳斯莱斯贵一样。
却忘了还有很多人,像我一样,会为了一份三十多的凉皮犹豫,会因为一杯二十多的沙棘汁放弃点饮料。
4
贾国龙这次引发争议,就像有人说的,“当大家都在琢磨怎么省着过的时候,你说‘这东西不贵’,就像别人饿着肚子,你在旁边吧唧嘴说‘这饭真香’”,不是饭不好,是少了点共情的分寸。
类似的一幕,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就是前不久的百果园事件,西贝董事长和百果园董事长,犯了同样的错误。
另外还有李佳琦当年的争议,和这个也类似。
但不一样的是,李佳琦是主播,百果园是连锁水果店,而西贝,曾经是很多人心里踏实、亲民的代表。
前几年疫情的时候,西贝说“撑不过三个月”,大家还替它揪心,觉得这么实在的企业要是倒了可惜。后来它涨价,有人吐槽,也有人理解“成本涨了没办法”。
可这次不一样,不是涨价,是创始人直接否定了消费者的感受:你说贵,他说“哪里贵”,这种态度,比价格本身更让人寒心。
5
其实,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价格上涨,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声音被无视不是不愿意为好产品买单,是不愿意为“不被理解”买单。就像我,即便现在西贝降价,我可能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常去了,不是因为钱,是因为那份“踏实感”没了,就像朋友之间少了默契,再坐在一起吃饭,也找不回从前的自在了。
说到底,餐饮企业的根,从来都不在老板觉得“贵不贵”,而在消费者觉得“值不值”。西贝曾经抓住过这份值,所以能走到今天。
可现在,它好像丢了这份感知。希望贾国龙能真的召开一场用户见面会,而不是媒体发布会。
听听他们小声算价格的声音,或许就会明白,大家争论的不是几十块的凉皮,是一份被尊重的期待。期待曾经信任的品牌,能记得普通人的日子,能记得普通人需要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