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朦胧的三年封杀之痛!如果潜规则传闻属实,法律能做些什么?

37岁的于朦胧坠楼身亡,警方排除刑事嫌疑。他身后留下的,是疑似因拒绝潜规则遭三年封杀的传闻,和一个需要答案的法律谜题。9日,演员于朦胧在北京坠楼身故,警方已排除刑事嫌疑。他生前饰演的“九王”和“白真”等古装角色,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他离世后,网络传闻称年因拒绝某位女制作人或资方提出的“不当要求”,被公司刻意雪藏三年,导致错失演员的黄金期。
01 封杀传闻,业内沉默的代价于朦胧的演艺事业曾经历明显起伏。他因《太子妃升职记》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剧走红,坐稳了“古装男神”的宝座。然而,年开始,他的事业无预警急转直下,连续三年几乎没有新作,曝光度大减。传闻指出,这一切源于他拒绝了某个女制作人或资方提出的“不当要求”。在天眼查上,他名下所有持股公司分别在去年年底和今月全数注销。02 法律视角,潜规则封杀是否构成犯罪?如果于朦胧因拒绝潜规则而遭行业封杀的传闻属实,这不仅仅是不道德的行为,更可能触及法律的红线。从民事法律角度分析,这种基于不道德目的的封杀可能构成侵权责任。封杀行为直接损害了于朦胧的职业发展权和工作权,导致他三年零收入,这是一种明显的损害事实。封杀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果能够证明封杀是由于他拒绝潜规则所致,那么实施封杀的一方就存在明显过错。从刑事责任角度考量,这种封杀行为可能涉及强迫劳动罪的范畴。通过封杀手段变相强制艺人服从不正当要求,可能符合“以暴力、威胁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他人劳动”的法律定义。03 举证难题,娱乐业维权的现实困境尽管法律上存在追究责任的可能性,但实际操作却面临巨大困难。证据收集是最大挑战。潜规则往往发生在私密场合,通常是“一对一”的状态,很难留下直接证据。封杀通常不会以正式文件形式存在,更多是一种“行业共识”或“默契”,通过资源控制来实现。
娱乐圈的权力结构也不利于受害者维权。资方往往掌握着大量资源和行业影响力,个体艺人很难与之抗衡。于朦胧过去受访时曾坦言,在被雪藏时期,他曾怀疑自己是否适合演艺圈。04 维权路径,如何让潜规则付出代价?如果遭遇类似的潜规则封杀,艺人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维权方式:收集和保存所有相关证据,包括通讯记录、邮件往来、财务记录等。这些证据可能在法律程序中起到关键作用。向行业协会和监管部门举报。尽管娱乐圈目前缺乏有效的行业监督机制,但向相关协会举报仍能形成一定压力。考虑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方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虽然证明难度大,但成功的诉讼能够为受害者争取到经济补偿。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可能涉及的刑事责任。如果封杀行为涉及威胁、恐吓等手段,可能构成刑事犯罪。05 系统解决方案,超越个体维权的思考于朦胧的经历折射出整个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真正杜绝这类潜规则封杀现象,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将实施潜规则的资方和制作人列入黑名单,限制其行业活动。强化行业协会的监督职能,为艺人提供投诉和维权的渠道和保护机制。提高行业透明度,通过合同备案、项目公示等方式减少暗箱操作的空间。加强法律宣传教育,让艺人了解自己的权利和维权途径。
据说,截日,抖音已处置余条涉于朦胧的违规视频。这些视频大多包含“无根据的臆测信息和谣言”。法律能否追究隐藏在传闻后的作恶者,不仅关乎于朦胧个人的尊严,也关乎整个行业的净化与未来。